作者:杨建钢杨玉彬刘清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31(6):-.
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定义为脓*症,如果合并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则可发展为脓*性休克。在重症医学科(ICU)中脓*症和脓*性休克十分常见,与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病率相当[1],每年至少有1/4的患者因此丧命,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更是高达80%。早期诊断并及早实施对症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如能1h内进行正确治疗,患者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如果6h后治疗存活率则降至30%以下[2]。有研究显示,炎症反应是影响脓*性休克发生的重要因素,如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4、IL-6、IL-8)等细胞因子都与脓*症紧密相关[3,4,5,6]。本研究旨在探讨炎性因子在脓*性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脓*性休克早期诊疗提供参考。
0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年3月到年8月入医院IC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入住ICU的患者;年龄≥18岁。
1.1.2 排除标准:孕妇;合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HIV)阳性、免疫性疾病、接受过心脏外科手术等可能影响炎性因子检测者。
1.1.3 伦理学:本研究方案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6),所有治疗及检测均获得过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分组:
参照Sepsis-3脓*性休克诊断标准[7],将患者分为脓*性休克组和非脓*症组。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感染情况(感染部位、病原菌)等。确诊后8h内CRP、TNF-α、γ-干扰素(IFN-γ)、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IL-1β、IL-2、IL-6、IL-8等炎性因子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双尾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表1):
表1
两组ICU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最终入选例ICU患者,男性78例,女性76例;年龄25~58岁,平均(43.56±12.43)岁。脓*性休克患者74例,非脓*症患者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BMI、病程、感染情况、平均动脉压(MAP)、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性休克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脓*症组(P0.05)。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表2):
表2
两组ICU患者确诊8h内主要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脓*性休克组CRP、NT-proBNP、TNF-α、IFN-γ、PCT、IL-6、IL-8水平较非脓*症组显著升高(均P0.05)。
2.3 ICU患者发生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表3):
表3
ICU患者发生脓*性休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脓*性休克作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CRP、NT-proBNP、TNF-α、IFN-γ、PCT、IL-6、IL-8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NT-proBNP、TNF-α、PCT、IL-6是发生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03讨论
一项关于至年的研究显示,随着脓*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脓*症住院率从3.9%增长到9.4%,再入院率从2.7%增加到7.8%[8]。如果采用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其他辅助治疗后,不能纠正患者低灌注状态,则可能发生脓*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高热、凝血功能异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虽然近些年来对脓*性休克的治疗流程和手段更加规范,患者病死率有所缓解,但其早期诊治具有局限性,使得脓*症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了解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和独立危险因素,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奠定基础。
有关脓*性休克的机制研究很多,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9,10]。唐甜和谭利平[11]认为,由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的炎症网络在脓*性休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脓*症早期,机体产生促炎因子后,抗炎因子反馈生成,两者相互调节,可改善炎症反应强度;如果调节失衡,将对器官、组织、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出现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本研究显示,脓*性休克患者IL、IFN-γ、TNF-α等主要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改变。早期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因子在脓*症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2]。TNF-α是激活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的早期关键因素,并诱导IL-1β、IL-6、IL-8等的产生。IL-1β可引起发热和恶病质,在脓*性休克患者中含量明显升高。IL-6的生物学效应较为复杂,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和炎症病理生理过程中起核心作用。IL-8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激活作用,能加重炎症反应。杨蕊等[13]研究显示,脓*症及脓*性休克患者TNF-α、多种I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进一步研究显示,死亡患者IL-6、IL-8水平较存活患者升高更为显著,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4,14]。
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含量升高往往提示炎症的发生。PCT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正常情况下其含量较低;细菌感染后PCT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15]。刘英其等[16]通过对88例脓*症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血清PCT、CPR、内*素与APACHEⅡ评分均有相关性,PCT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具相关性,而CRP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相关性最高。此外,PCT、CRP及内*素水平与脓*症严重程度关系紧密。早期联合监测PCT、CRP及内*素水平对脓*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或可用于临床上早期推断血流感染所致脓*症及其病情严重程度。
NT-proBNP是重要的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其升高提示心力衰竭。新近研究表明,NT-proBNP可用于预测脓*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樊培志等[17]研究显示,脓*性休克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影响老年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还有研究显示,脓*性休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与APACHEⅡ评分及临床病死率相关[18]。此外,血浆NT-proBNP与CRP、PCT相关,提示其生成可能与脓*性休克释放炎性因子有关[19]。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脓*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未能收集更多样本信息,之后可纳入更多患者,从而为研究脓*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综上,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脓*性休克患者关键炎性因子,如CRP、NT-proBNP、TNF-α、PCT、IL-6水平明显升高,且CRP、NT-proBNP、TNF-α、PCT、IL-6为ICU患者发生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为其早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