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还在穿大衣,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羽绒服,开启了入冬模式;别人还在喝温水,怕冷的人已经拿起了保温杯,开启了养生模式。
为什么有些人更怕冷?
人体各个系统的运行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自于食物的动力效应、基础代谢和活动。因此,人在健康状态下,饥饿时会比饱腹时怕冷,运动前会比运动后怕冷。
由于基础代谢率与年龄、肌肉含量等有关,大多数女性比男性怕冷,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
01病理性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代谢的主要激素,而甲减正是由于甲状腺合成或分泌甲状腺素不足,或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反应不良引起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甲减患者的机体代谢会减慢,出现怕冷症状。
2、贫血
贫血会出现乏力、怕冷、头昏、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贫血的种类很多,若有上述症状,医院进行检查。
3、血管病变
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下肢血液循环会明显减少,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
4、外周神经病变
如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5、下丘脑病变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最高中枢,是人体的体温控制中心,它的病变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怕冷、脱发、肥胖等。
02不良习惯
1、不运动
运动时肌肉收缩可产生更多热量,中低强度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是安静时的3-5倍。
2、爱吃素
脂肪有助提升饱腹感,身体也会感觉更暖和。不少人吃肉太少,铁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会总感觉冷。如果习惯吃素食,应适当增加主食比例。
3、穿衣太紧
打底裤、打底袜等紧身衣物,容易导致身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脚冰凉。
4、吃寒凉食物
秋冬季节喝凉水、吃冷饮,容易导致身体阳气不足,出现畏寒、怕冷症状。
5、疏于保暖
缺乏保暖意识,穿着过少,会使人体代谢变缓,更容易失去热量。
6、过度节食
食物摄入人体后,一般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用于保持体温和供人体散热。吃得太少,身体能量跟不上,会使人体气血亏欠,导致四肢寒凉。
如何拥有温暖的冬天?
·睡前泡脚是缓解手脚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
·护好身体6个部位,即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膝关节部位。
·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牛肉、羊肉、葱、姜、蒜、辣椒等食物都有助御寒。
·平时尽量穿鞋底有一定厚度、最好能包裹住脚踝的鞋。
健康是一点点积累的,远离冷饮、适度添衣、勤动身体,你也会变得不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