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听到过这样的忠告:不要在刚刚去世的亲人面前争夺遗产、讨论火化以及死后葬礼的安排,因为刚死去的人耳朵是能听到的,死者如果听到的话会很伤心,甚至还会因此而流泪,这究竟是真的吗?
人死后,耳朵还能听到,大脑还清醒吗?
风烛残年、油尽灯枯,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即将面临死亡的词语,尽管这只是形容,但从医学角度来看也是挺科学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如排除各种事故以及特殊死亡案例后的正常死亡过程,确实和油尽灯枯很相似。
临死前,身体的大多数机能均已经停摆,尽管体内残存的能量已经非常有限,但有几个关键器官一定优先保证的,比如核心内脏以及大脑,此时患者体表冰凉,因为血管收缩,优先保证大脑以及重要器官的供应,体表感觉麻木,触碰无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那么还有哪些感觉是会最后消失的呢?人体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如果要细分的话还有很多分类,不过有这几种就可以了,一般信息量最大的视觉、听觉、触觉,触觉上文说明了已经麻木,视觉需要调动大量的大脑资源,耗能太大,因此人很累的时候往往不喜欢睁眼看人,而是闭目养神。
而听觉耗能最低,并且离大脑最近,因此在最后时刻,听觉应该是最有效的,这点确实没有问题,当然这得排除患者是个听障人士。这可不是笔者的想象,而是有《自然-科学报告》论文背书的。年6月25日,《自然》子刊《ScientificReports》中的一篇论文“Electrophysiologicalevidenceofpreservedhearingattheendoflife”(临终时听力保留的电生理学证据)就明确的确认了这点。
红色框框:听觉可能是死后最后失去功能过的器官之一
死后还有听觉吗?大脑还清醒吗?
当心脏停止跳动,大脑中残存的血液以及营养仍然能供给消耗几十秒甚至更久,因此如果此时有听觉信息传送给死者的话,从理论上来看死者是能听到的,因为大脑仍然还活着,对于听觉传输过来的信号依然可以处理,但却无法做出反应,因为已经没有能量让那些器官启动。
当时间更久,比如超过2-3分钟,那么大脑会在缺氧的状态下迅速死亡,一般5分钟后基本上就是“死透了”,此时无论听觉器官在接收到声音后是否产生生物电信号,大脑已经不会有反应,因为大脑本身已经停止工作。
从这个过程来看,死者在心跳停止3-5分钟内确实有可能能听到声音,而且此时的死者大脑仍然还是“清醒”的,其实这个清醒要打个引号,在缺氧后几十秒内就会失去意识,也就是大脑的高级反应能力已经彻底失去,不再清醒!这段时间内最多只能算大脑存活,至于到底有什么程度的反应,对临死的病人做脑电图,就能看出脑死亡过程中对声音的反应和正常人有所不同。
脑死亡标准
早期死亡标准一般都是心脏停止跳动,而在心肺复苏技术推广应用后心脏停跳已经不再是唯一标准,大都以脑死亡为标准,因为维持心跳和呼吸比维持脑存活更简单。这个判定的哈佛标准是:
反应全部消失
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
诱导反射消失
脑电波平直
当然还有一个条件是观察24小时,但这个标准是对于特殊病人,比如其他生理指标原本已经处在医学维持状态时。而大脑一旦死亡,那么什么都没有了,就像一台电脑的CPU击穿了,你还指望它有啥反应?不过脊椎神经仍然可以对刺激做出反应,比如膝跳反射等。
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
人死后不是墓地就是骨灰瓮,还能去哪里?当然这是“实体”的去处,很多朋友都认为除了实体的去处以外,还有灵魂归处:
人死后黑白无常会拘魂,然后经过鬼门关,走过黄泉路,来到奈何桥,喝下孟婆汤,再到望乡台,再经过迷魂殿,最后到达酆都城,因果报应,是六道轮回还是十八层地狱,之后的去留就是就是阎王的事了。
显然西方人并不认可这种方式,但也有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去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民间都认为,人死后还有一段很长的旅程!但显然从来没有人能在真正死后再回来告诉大家死后的世界,因此对于死后的经历往往只有两个来源:
1、根据民俗文化辅以艺术加工,总结出人死后的经历;
2、根据“死后复活”的经历,描绘出死后的多彩世界;
前者大家都知道了,上文中的死后经历就是中国民俗传统中的经典!而后者则是来自很多幸运人士的经历,有的是意外事故中被抢救回来,有的则是疾病导致“死亡”后“复活”,前者案例比较多,而后者相当少,笔者老家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这种状态基本可以用濒死体验来形容,濒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它是一种假死状态,比如心率和呼吸都维持在极低状态,又或者心跳呼吸停止,但短期内被抢救回来等等,这些人士的经历相当具有代表性。
很多濒死体验者都表示“死后”经历了一个穿越一个黑魆魆的洞,然后来到一个温暖祥和的世界,周围都是和煦的阳光,但却看不到太阳在哪里,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有自己,什么都不想,就体验这种难以言喻的舒适感。
而被抢救回来时却反而坠入了一个黑洞,最后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瞬间疼痛感涌过来,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甚至都像回到刚刚经历的那个“天堂”。
濒死体验的就是天堂的样子?
很多朋友都认为,濒死体验的经历就应该是天堂的样子,但比较奇怪的是体验者似乎从来没有人报告过地狱的样子,另外还有更诡异的是似乎每个人濒死体验者的“天堂”都不一样,更让人惊奇的是,儿童濒死体验者的经历居然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游乐场。
而相关专家的统计更是表明了这点,濒死体验主要和个人心理与认知相关,跟宗教信仰和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信仰几乎就能左右濒死体验经历的过程,而且宗教信仰者濒死体验比例也比较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濒死体验和天堂完全没有关系,它很可能这是一个大脑自我想象与安慰后的产物,至于为何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还真有科学家研究了!
濒死体验或许就是大脑“自我安慰”的结果
年2月22日,《衰老神经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EnhancedInterplayofNeuronalCoherenceandCouplingintheDyingHumanBrain”(在垂死的人脑中增强神经元连贯性和耦合的相互作用)中,提到了一点:患者在临死前发出的脑电波遵循的节奏模式类似于睡眠或进入冥想状态时出现的节奏模式。
论文中附上了一名87岁因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患者的脑电图的分析,设备刚好记录了该患者恰好在临死前的脑活动:
以看到大脑“在向死亡过渡期间甚至在血流停止之后仍然保持活跃和协调”。据专家介绍,他们第一次能够在死前和死后几秒钟内研究这个器官的行为。这些图表表明,患者“可能对他的生活有生动的视觉记忆”。
“通过产生与记忆恢复相关的波动,大脑可以重现死亡前不久重要生活事件的最后记忆,类似于临床死亡幸存者或濒临死亡的人所说的那些,”
论文的作者之一AjmalZemmar描述了这些脑电波代表的意义!对于濒死体验,此前都猜测这可能是大脑在死前营造出的一种祥和氛围,对于缓解死者的恐惧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许这是大脑自我保护的最后一个机制,当然这一切都是瞎猜,暂时还未有定论。
坏消息是这对于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抢救成功,那么各位将凭空多出一段经历,如果抢救不成功,那么可能会在这个大脑营造的“天堂”中离世,这比任何一种安慰都要有效得多。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