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院成功救治一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 [复制链接]

1#
刘*连工作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25078084619732&wfr=spider&for=pc
近日,我院脑血管病科成功救治一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张某某,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梗死病史,凌晨时被人发现呼之不应,四肢不能自主活动,急来我院就诊,脑CT检查排除出血后入住我院脑血管病科,入院后患者血压持续偏高,最高/mHg,查体:神志不清,双眼球左侧凝视,四肢不能自主活动。本患者发病急,极难与急性脑梗死、高血压脑病相鉴别,脑血管病科郭志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经验,经过反复讨论,抽茧剥丝,不断查阅文献,最终诊断患者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经积极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控制癫痫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目前已康复出院。

RPLS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概念最早是由Hinchey等人在年提出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引起该综合征的病因常见的有恶性高血压、妊娠子痫、各类严重肾脏疾病、免疫抑制剂及细胞*药物、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等。

此病在早期极易与急性脑梗死混淆。在影像学上主要累及大脑半球顶枕区,DWI多显示为或高信号,ADC呈高信号,为典型血管源性水肿信号改变。而脑梗死急性期病变区呈DWI高信号,ADC为低信号,表现为细胞源性水肿。此为两者最重要的影像鉴别点。

头颅CT可见双侧枕顶叶低密度灶(A),头颅MRI示双侧枕叶在T1WI像呈低信号(B),DWI像呈等高信号(D),T2WI(C)、ADC(E)和FLAIR(F)像呈高信号。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普遍开展再灌注治疗的背景下,尽快明确卒中诊新尤为重要。在绿色通道短暂的4.5h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如何快速识别这种假性卒中,成为神经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类卒中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医生需要认真识别,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熟练掌握类卒中的常见病因及特点及少见病因的特异性表现,要求医生应该具备良好临床基本功,详细的询问患者病史,细致全面的体检、良好的鉴别诊断能力是关键。医院脑血管病科是治疗脑卒中的专业科室,自科室成立以来,大家不断学习、积累,充分利用影像学工具以及实验室检查,为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精准再灌注治疗保驾护航。医师简介

郭志才

医院

脑血管病科主治医师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熟练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可熟练掌握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急症取栓,颅内外血管支架术等介入手术。

供稿:脑血管病科郭志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