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PAO颠覆认知圆锥角膜 [复制链接]

1#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80119/6010241.html

编者按:

圆锥角膜(KC)这一疾病从发现以来已有年的历史。它被定义为一种进行性的、非炎症性的、通常双眼发病的角膜病变,以角膜扩张、变薄为特点。但在的APAO会议上RohitShetty教授却大胆地对这一众人熟知的定义提出了质疑,指出圆锥角膜也许是一种炎症性病变。这一想法从何而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专家论点。

另辟蹊径,从分子微观角度看问题

RohitShetty教授提出,从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来分析KC,也许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思路。许多因素产生异常都有可能引起KC,例如:角膜上皮和基质中胶原蛋白水平;泪液和眼表环境中各种生物因子;遗传学调控;全身系统中过敏原和维生素等。从这些角度思考,KC是否与炎症有关呢?

找到线索,炎症因子含量异常

ohitShetty教授提出,尽管对KC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但驱动角膜结构完整性丧失的分子因素却知之甚少。近年来研究发现,各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蛋白酶等在圆锥角膜患者的泪液中含量升高,提示原本的炎症分子调控途径受到抑制。

RohitShetty教授团队对90只接受手术(TOPO引导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OPO-PRK]或角膜交联手术)的KC眼的角膜上皮进行了RNA提取,并对MMP-9、IL-6、LOX(赖氨酰氧化酶,与胶原蛋白成熟有关)、IV型胶原和I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KC分级的增加,MMP-9和IL-6水平逐渐升高。然而,不同级别KC的LOXmRNA水平呈下降趋势,提示LOXmRNA可能在疾病进展中起作用。MMP-9和IL-6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则提示了KC可能的炎症途径。

回到患者身上,用实践来验证

RohitShetty教授认为通过泪液和角膜上皮可以检测相关的炎症因子。他们团队对例印度KC患者进行临床分级,用ELISA试剂盒测定泪液中MMP-9、IL-6和TNF-α水平,PCR检测眼表面手术患者清创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KC患者泪液中MMP-9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角膜上皮细胞有关。在KC患者中,环孢霉素A(CYA)治疗降低了泪液中MMP-9的水平,同时阻止了疾病的进展。因此,RohitShetty教授指出CYA可能是KC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还有其他证据?

角膜扩张症(PLE)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并发症之一。它类似圆锥角膜的发病体征是否也可以检测到炎症因子?RohitShetty教授团队对7例(14眼)年龄匹配的LASIK术后患者和6例(12眼)LASIK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正常眼与PLE眼泪膜细胞因子谱有显著差异。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和泪液细胞因子改变提示PLE存在持续的炎症反应。

圆锥角膜直接病因的推测

RohitShetty教授推测KC是由胶原蛋白水平失调引起的。因此,其团队分析了90只眼角膜上皮细胞中关键蛋白LOX、胶原(Col5和Col6)、MMP-9和IL-6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与非KC患者(52只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KC角膜上皮细胞中LOX转录水平显著降低,KC泪液中LOX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KC中胶原转录水平减少,而MMP-9转录水平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小结

圆锥角膜的病因目前仍无定论,RohitShetty教授的研究为我们启发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不应囿于成见,换个角度,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相信最终我们可以从根源上阻止并治愈圆锥角膜。

好文!必须点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