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提个醒血压波动比高血压的危害更大 [复制链接]

1#

辽宁大学药学院孟雪莲副教授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直接原因,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健康常识。然而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压波动(bloodprssurvariability,BPV)对靶器官的损伤甚至大于高血压本身。在临床上,血压值和BPV都是评价血压异常的最主要目标。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BPV带来的巨大健康风险,临床医生首先应该熟悉BPV的定义和评价手段,了解BPV的主要危害及造成BPV的影响因素,在处方降压药物时注意确保患者的血压在降低过程中相对平稳。

什么是血压波动?

BPV是指血压在一段时间内变化的情况?

血压波动如何计算和评价?

BPV计算基于对血压的连续测量?根据测量时间范围的长短,目前可以分为短时BPV、中等时间BPV和长时BPV,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检测的中等时间BPV?

目前对于BPV的评价有3种方法与指标:标准差法(SD)、变异系数法(CV)和平均真实波动性法(ARV)?

BPV研究最早采用的方式即是标准差法,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方法,大多数研究都采用此方法?ARV则被认为是更为准确的方法?

血压波动的主要危害?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早期死亡的可控风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一直不理想,临床对BPV的重视也远远不够。

早在20世纪年代末及21世纪初期,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了BPV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一些证据。有研究对服用降压药物的老年患者门诊随访发现,在脑梗死的患者中其收缩压的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后续两项大型研究——ASCOT-BPLA研究和MRC研究进一步证实,收缩压的最高值和血压波动强烈预示脑梗死的可能,此危险因素独立于平均血压值。同时,服用降压药物期间的血压波动也是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年,Equch等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脑卒中、心肌梗死、突发性心源性死亡定义为严重心血管事件,严重心血管事件加上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定义为所有心血管事件,结果发现诊室测量的BPV是所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睡眠期BPV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一项纳入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证实,BPV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全因死亡以及卒中的预测因素。

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Kailuan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在中国普通人群中BPV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纳入名参与者,结果证实BPV每增加4.68%则全因死亡风险上升13%(HR=1.13,95%CI=1.09-1.18);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上升7%(HR=1.07,95%CI=1.02-1.13)。该研究结论指出,BPV与中国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

除心脑血管疾病之外,亦有多项研究证实BPV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密切相关。

哪些因素会造成血压波动?

BPV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昼夜变化、姿势与运动、情绪、进食以及温度,吸烟、喝咖啡及饮酒等也可以使血压出现一过性的变化。

对于高血压患者特殊群体,BPV会带来身体的不适,甚至会导致血管病变和重要脏器伤害。因此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平稳血压尤其重要。

由不合理用药带来的BPV上升主要包括:

(1)由于服药不规律导致血压不稳定。从理论上讲,患者应该在血压高峰来临之前服用,但很多患者服药时间不固定,服药时血压高峰往往已经过去了,药物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患者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服药或漏服。降压治疗的目的是能有效控制血压,要想血压稳定,最好吃长效药物,使一天24小时的血压都控制在正常波动范围。为了解决高血压患者的波动高峰,可以用缓释片或是控释片加以应对。

已有研究证实药物代谢和起效时间不同可以影响降压药作用的长效性和平稳性。生产工艺不同可以影响药物主要成分的溶出度,并进一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活性成分相近的口服固体制剂(例如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药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那么对于降压药物而言,仿制品溶出曲线与原研制剂的差异,可能带来降压平稳性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引起格外重视。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BPV上升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并且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向患者进行相关的科普教育,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实现平稳降压达标、改善预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