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ww.csjkc.com/m/我在心理所听课时,讲发展心理学的老师推荐了《读懂孩子》这套书,老师当时给的评价是,这是中国写的儿童发展书籍中,非常全面、系统又接地气的一套书。
《读懂孩子》是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所著,熟悉国内心理学发展水平的朋友都知道,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北师大和中科院可谓国内顶尖。
而边教授是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这套书是她带领研究团队,历时近5年打磨出来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成长规律,提出具体全面的养育指导。
可以说,这套书是儿童发展的工具书,由于内容较多,也算大部头作品。但经过设计,穿插了很多小栏目,小故事,测试等,可读性非常强。
今天我想推荐《读懂孩子》系列的第一本,《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0-6岁)》,新手爸妈,养育的焦虑是最多最繁杂的,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可以极大地缓解父母的焦虑,帮助父母更好地解决养育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往往源自对孩子的不了解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该怎样教育孩子,不少家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焦虑和问题。
常有朋友问我,“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孩子看书坐不住,怎么办?”,“不给买玩具孩子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在接下来的逐步了解中,就会发现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很多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无法理解问题背后真正的意义。
其实,孩子的生理心理水平跟成人又很大不同,他们的大脑发育、认知神经发育,都需要经历很多阶段,才能逐步趋于成熟。
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对父母有以下好处。
1、缓解自身焦虑。
比如3、4岁孩子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专注力不够,坐不住。了解了这是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所致,学龄期以后会逐渐提高以后,父母就不必再着急焦虑了。
2、更好地接纳包容孩子
只看到孩子动辄发脾气,无法真正接纳孩子,容易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脾气不好“等负面标签,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发展特点,更能做到理解包容孩子,做到真正的接纳和无条件养育。
3、提供有效成长帮助
很多家长都跟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了解了孩子的发育特点,才能认清孩子成长所需,特长所在,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教育没有终极正确的宝典,也没有普适通用的方法,家长只有了解掌握了孩子发展发育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帮助。
二、0-6岁儿童发展的常见误区
根据《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0-6岁)》中介绍的儿童发展特点,我总结了低龄幼儿养育中的常见误区。
感知觉发展
1、婴儿该多抱,还是少抱?
在美剧《摩登家庭》里,米切尔和小卡领养了一个越南宝宝,宝宝刚回家的时候,两个人照顾起宝宝手足无措。
为了让宝宝适应自己一个人睡觉,两个人非常纠结又痛苦守地在宝宝门口,而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放声大哭。
这个片段显示了一种曾经非常流行的养育方法,“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是指,为了训练婴儿形成某种习惯,或达成某种目的,不理会婴儿的哭闹,坚持执行教导方式的方法。
这种流传范围广,流传时间长的养育方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
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华生,曾骄傲地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根据行为训练,确实有很多婴儿养成了乖乖睡觉的好习惯,但他们成人后,纷纷出现了心理情绪上的问题,轻则睡眠障碍,重则出现精神疾病。
这种非人性化的养育手段已经在西方世界叫停,但直到现在,还在我们身边以各种方式上演。
有句老话说,孩子“哭了就不抱,不哭才抱。”还有人说,”孩子抱多了会形成依赖,影响独立性。“
其实都是偏见。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婴儿从一出生开始,触觉就非常敏感,他们需要被抚摸,被拥抱,经常抚摸和拥抱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就是更聪明。
在部分医疗水平和教育观念发达的地区,新生儿从出生起,就开始与母亲肌肤接触。我家二宝出生后,医生就把他直接放在我的胸前趴着,湿漉漉软绵绵热乎乎的小家伙很快就开始蹭着寻奶,显示着新生命的神奇。
2、怕摔怕碰,不给宝宝运动机会
婴儿长到6个月以后,开始坐、爬、站、走的大动作发育。有的家长因为怕孩子摔着碰着累着,不敢让孩子自主运动,这样往往会限制孩子的运动发展。
其实,宝宝的运动发展可以反映宝宝的正常生理、心理发育水平,对脑发育及其关键。尤其是爬行,需要大、小脑相互配合,同时调用手、眼、脚协调运动,对孩子的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爬行一般出现在婴儿8个月以后。多爬可以丰富大、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促进身体协调和脑的发育,如果因为怕摔怕碰就限制孩子的爬行运动,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太过可惜了。
在学习爬行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将宝宝放置在干净的地上,或者在看护下,在大而平的床上练习爬行,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家长在孩子面前呼唤吸引,鼓励孩子向前爬行。
宝宝爬行熟练后,需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安全度,将危险品收纳放好,在容易磕碰的家具墙壁边角包上防撞条等软材料,为宝宝打造一个有利运动的良好环境。
3、”扶走“”扶跳“危害多,不要揠苗助长
宝宝长到7、8个月时,很多家长开始扶着宝宝”站“、”跳“、”走“。殊不知,这样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伤害很大。
宝宝的动作发育与身体发育息息相关,过早扶着运动,可能影响宝宝的肌肉、骨骼发育,影响宝宝以后的走路姿势和习惯。
过多”扶跳“可能会是宝宝腿部发育变形,形成”O“型腿,过多”扶走“还会错过爬行黄金期。
心理学家格赛尔设计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对宝宝的动作发育来说,生理成熟很重要。
他选择了一对不会爬梯的同卵双胞胎进行试验,在他们48周大时,每天训练弟弟爬梯10分钟。一个月后,弟弟能勉强爬梯,水平明显高于哥哥。
但五周后,开始训练哥哥爬梯,只用了两周,哥哥就可以灵活爬上梯子,水平与训练了七周的弟弟相当。
所以,大动作的发育要孩子自己说了算,家长做好辅助和保护,大可不必急于求成。
认知情绪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育与大脑发育相关,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会不会影响以后学习呢?
曾有朋友担忧地问我,”我家宝宝特别不爱看书,看一会儿就走了,根本坐不住。人家都说要让宝宝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这可怎么办!“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幼儿坐不住,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兴奋性高,抑制力差。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学龄期,保持注意力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不过,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注意水平。
给孩子营造安静、干扰小的环境
幼儿选择性注意能力差,容易被外界吸引,在幼儿进行阅读、进食等需要专注的活动时,家长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减少干扰。
不要催促
孩子动手能力差,做事情比较慢,家长要注意方式和态度,不要只顾着催孩子”快快快!“这样不但会一直影响孩子做事的节奏,还不利于孩子专注地做好事情。
要出门时,提前给孩子预留充足的时间,平时孩子做事,也要有耐心,尽量不要催促。
不随意打扰孩子
宝宝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常常会很专注地沉迷在一件事中。当家长发现孩子正专注地做事,不要打扰他,不重要的事等等再说,孩子的专注力,也是需要保护的。
一次只做一件事
最好让孩子养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比如避免边吃饭边看动画片。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时,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就会增强集中注意力的内驱力。
有的孩子好动、容易分心,过于活泼,总有家长或老师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调查发现,因多动症来门诊就诊的孩子中,70%是被大人误判了。
多动症是注意力缺陷障碍症的简称,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儿童表现出分心、好动、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多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一般在7岁前就可以表现出来。
不是所有好动的孩子都是多动症,判医院的诊断结果。
多动症在神经影像学检测中,可以发现脑部结构性和功能性的病变,医院确诊以后,一定要及时治疗,正确干预。
2、孩子总是发脾气,是不是无理取闹惯坏了?
《骆驼祥子》里有句话,”夏天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小孩子容易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哭,实在是太常见的现象。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3岁以前的儿童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这受制于他们不成熟的神经系统。
而3-6岁,是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的重要时期,大脑中的杏仁核与前额叶的发育,为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榜样作用,”身教胜于言传“,家长首先要自身作则,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要更加敏感,及时对孩子的情绪信号做出反应,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表示理解,耐心与孩子沟通交流,采取正向的引导方式。
帮助孩子通过”认知重建“的方式重新思考问题,是不是有更积极的解决办法,看起来是坏的事是不是有好的一面?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平复情绪。
如果孩子发脾气,大人也发脾气,情绪控制的功课就无法完成了。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长远的发展都有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抗挫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会更强。
品质发展
1、孩子的学习最重要,其他的事家长代劳就可以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认为孩子只需要负责学习,生活上的事和家里的事交给大人做就好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
儿童的独立性发展非常重要,独立性也称自主性,独立性差的孩子,在没有外界指导下,缺乏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能力,无法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例如,在孙杨抗检事件中,孙杨母亲的大包大揽,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即使运动事业到达巅峰,也会因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犯下不必要的错误。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1岁到6岁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感,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独立性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1-2岁,应帮助儿童培养独立饮食和排便的习惯。
3-4岁,慢慢学习自己照顾自己,穿衣穿鞋,洗手洗脚,做简单的家务。
4-5岁,逐渐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锻炼社交能力。
5-6岁的独立性发展应该到达新的高度,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习整理。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家长要更多才去鼓励、支持的方式,温柔坚定地提出要求和限制,少干涉、有耐心,帮助孩子逐步完成独立性的发展。
2、孩子不自信,怕犯错,是他天生胆小吗?
研究显示,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除了智力能力都比较强,还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并不是天生的,自信心较弱,往往是成长环境使然。
父母对孩子过度照顾是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之一
《自卑与超越》作者,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成人的过分呵护是造成儿童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儿童独立性的发展,有助于成就感、安全感、自信心的建立,而家长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长此以往,孩子开始变得自卑。
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之二
父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孩子常常难以达到,这是就会使他产生连续的挫败和打击,形成自我怀疑。
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协助孩子制定适合的目标,”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更适合孩子发展,还会刺激孩子进步的内驱力。
父母的过度批评是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之三
很多父母常在不经意间,就给孩子贴上了很多负面标签。”胆小“、”拖拉“、”害羞“等等,一旦让孩子形成了对自我的固定认知,就很难打破,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
过度的批评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摧残,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一定要注意措辞,避免给孩子带去自我怀疑的困扰。
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应当充分肯定孩子,给孩子恰当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孩子付出的努力,不要太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