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复康者抑郁症不一定是大脑出了 [复制链接]

1#

前不久,看到北京大学一位博士讲“肠胃是人的第二大脑能分泌神经递质,肠胃问题能导致抑郁”的视频后,想起去年我曾分享过《我的经历告诉你,抑郁治疗别放过从“胃”开始》一文,文中主要介绍我治郁进入情绪复康期的一次补充胃肠道有益菌后,发现内心的负面情绪有所改善的现象,感觉肠胃问题可能与抑郁有关联。

体型较瘦的我肠胃一直不太好,而且“肠胃是情绪的表达器”在我身上体现得很“完美”。有一次我服用乳酸菌补充剂来调节肠胃功能,几天后突然发现内心的负面情绪有所改善,当时想“难道补充有益菌改善胃肠道功能后,对改善情绪有帮助”?于是我就试着停服乳酸菌补充剂,再观察自己的胃肠功能和负面情绪的变化情况,经过几次试验后,我认定改善胃肠功能的确有益于情绪改善。

情绪表达器

在网上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情绪是通过语言表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表现的,而内脏系统包括骨骼肌肉等又是情绪表达器官,正所谓“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胃肠都能“未卜先知”,临床表明心理、情绪可以影响内脏特别是胃肠道生病的。也就是说情绪问题能导致肠胃的病变,根据“作用与反作用”的公理,胃肠道病变也能反作用于情绪变化,因此情绪变化和胃肠道病变是辩证统一的,这或许是“改善胃肠道功有益于情绪改善”的理论依据吧。

有研究显示:患有以抑郁症为代表的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明显有肠内环境恶劣、肠道细菌较少的倾向;肠道微生物能影响血清素的合成;肠道内“无菌”的小鼠,血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要比正常小鼠低了大约60%;有约20种产孢类细菌被认为与5-羟色胺的含量有关,研究者将这些菌种植入无菌小鼠体内,发现5-羟色胺在肠道和血液中的浓度都出现了显著上升。也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肠内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在国外通过饮食疗法和摄入某细菌改变肠道菌群,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验也正在起步。

相互改变

有资料说:影响喜怒哀乐的激素大部分由肠道产生,肠道是人体的最大内分泌器官,胃肠道分布有分泌几十种激素的细胞,参与不同功能的调节,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激素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多巴胺有兴奋作用,如果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就会使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没兴趣、提不起精神等。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能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当体内血清素不足时,人们会烦躁易怒,失去理智。这两种调节情绪的物质在大脑中也存在,但大脑分泌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5-羟色胺在肠道里合成。既然肠道微生物能影响情绪,就通过合理饮食来改变情绪,比如,吃巧克力会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愉悦感。也有临床试验发现,情绪低落的人,在饮用含有益生菌饮料后可改善情绪;易于发怒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关于这一点我在抑郁复康者:当心,饮食不当会引发抑郁症!一文中分享过。

活力四射

我的体会是:改善胃肠道功的确有益于情绪改善,只是要在负面情绪较轻时效果才明显,而负面情绪较重时,这种效果会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所掩盖而无法体会到。可以肯定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和自我调整的基础上,加强改善胃肠道功能,对抑郁症治疗是有帮助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